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关于印发邓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的通知

    信息发布者:slhczz
    2017-02-12 11:51:06   转载

    邓政〔20175

     

     

    邓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邓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区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邓州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7123

     

    邓州市区域卫生规划

    20162020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国办发〔201514号)、《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 现状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邓州市是河南省的西南门户城市,是河南省政府首批十个直管县市之一,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2015年末全市人口175万人,常住人口142.5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0余万,城镇化率达到36.62%;地区生产总值352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3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1元。

    (二)医疗机构现状

    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公立及民营医疗卫生机构57家。其中,二级综合医院2家、二级中医院1家、其他公立医院5家、公共卫生机构4家、一级综合医院2家、一级专科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5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会办医14家。

    全市公立医院干部职工5112人,其中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143人、中级职称651人;社会办医院职工652人;乡村医生3033人。

    全市执业(助理)医师2236人,达到每千常住人口1.1人;注册护士1908人,达到每千常住人口1.25人;全科医生143人,达到每万常住人口0.82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总床位数6420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3.67张。其中中医病床356张,社会办医床位520张。

    (三)卫生资源利用概况

    截止20159月底,全市人口年度因伤病就诊就医率达65.1%以上,居民两周就诊率达45.1%以上,居民年住院率达6.1%以上,住院患者住院平均天数均达7天以上。

    全市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住院顺位前5位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

    全市年总诊疗人次约229.22万人(次),中医门诊人次25.83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约19.58万人,病床使用率为94%,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9天,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为3人。

    专栏1     邓州市周边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概述
南阳市:三级甲等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
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儿科、老年病科、肿瘤科、脑血管病科、烧伤整形美容科、脊柱关节科等。
十堰市:三级甲等医院:十堰市人民医院、东风公司总医院、十堰市中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儿科、急诊医学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放射影像科、结核病科、皮肤科、口腔科、护理科、康复科、针灸科、风湿病、心脑病等。
襄阳市:三级甲等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襄阳市中医院;省级以上重点专科:精神病科、耳鼻咽喉科、肿瘤科、麻醉科、医学检查科、放射影像科、护理科等。

     



    二、取得的成就

    邓州市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的健康状况得以明显改善,为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近五年来,全市医疗卫生投资累计近10亿元,先后实施了市中心医院、中医院整体迁建,完成了人民医院的改扩建工程,改造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实施了市卫生监督所、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改扩建16家乡镇卫生院、267家卫生室;新建成示范化和标准化卫生室180家;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由3245张提高到6420张;注册执业医师由845人提高到2236人;注册护士由689人提高到1908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构筑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诊疗格局。

    (二)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反映人群主要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一是孕产妇死亡率为15/10万,比“十一五”下降了1.54个十万分点;二是婴儿死亡率为8‰,比“十一五”下降了0.69个千分点;三是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5岁,比2010年提高了3岁。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邓州市作为河南省40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卫生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推动了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为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新农合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合制度在我市运行以来,历年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形成了“大小兼顾、宽补高助,管理严格,服务优质”的政策特点。2012年,荣获“全国新农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全市参合人数152.73万人,参合率达到99%,筹资金额7.18亿元。

    (五)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

    全市已在635家医疗机构(其中:市直综合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606家)实行药品统一网上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零差率销售。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负担费用增幅减缓,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

    (六)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201412月顺利地通过省级卫生城市技术评估。在爱国卫生组织建设、社区和单位卫生、传染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市容市貌、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环境保护、商品饮用水安全、公共场所卫生、病媒生物防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体系建设不完善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指标偏低。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67张)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4.87张);公立医院床位数占比为86%,每千人床位数为1.97张,低于省县办医院平均水平(2.03张);社会办医院每千人床位数为0.3张,低于省平均水平(0.5张)。

    公立综合医院尚未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专科不强。全市医院最高等级为二级综合,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外来就医患者主要来自淅川县、内乡县、新野县,就诊率大约5-10%,市内医院转诊率大约为15-20%。省级重点专科仅有内分泌肾病科、血管病科、结核病科3个,重点专科建设相对滞后。

    专科医院发展相对较慢。缺少原则上应由政府举办的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缺少社会资本举办的口腔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皮肤病医院、眼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等。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健全。市区共设置3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供给能力不足,目前仅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康复等专业服务还未建立;缺乏自有独立用地、用房,床位紧张;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均依托公立医院领办。

    (二)社会办医发展不充分,多元化办医格局未形成

    政府关于支持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难以落实。邓州市现有的社会办医院基本无自有用地,均以租用他人住宅、办公楼或厂房为主,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数量多、规模小、床位少、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全市社会办医院14所,职工652人,拥有床位数520张。除了仁爱医院、立源医院规模较大外,其余医院规模普遍较小,个别医院床位仅20余张。民营医院以专科医院为主,等级基本为一级医院。因为准入门槛较低,近年社会办医院增长过快,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个别医院为争夺病患,不惜降低医疗质量,开展不正当价格竞争,造成社会办医疗市场的混乱。

    (三)人才队伍配置不达标

    医疗医护人才总量不足。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为1.1人、1.25人,远低于全省(2.01人、2.03人)、全国(2.06人、2.05人)平均水平。

    人才结构亟待优化。全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中,初级技术职称的占比78%,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比4%,初级职称比例偏大,高级职称过少,结构比例失衡。乡村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人才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手段;各级卫生机构均存在缺少编制问题,卫生人才队伍难以稳定;基层全科医生工作负荷高、待遇低,对卫生人才吸引力较低;乡镇卫生院人才外流严重,不愿意在乡镇常住,一旦协议约定服务期满,就会流向市区医院或社会办医院。

    (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中医人才相对不足。中医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邓州市作为医圣张仲景故里,拥有一批以国医大师唐祖宣为代表的中医名家,但由于本地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医学院,只限于“师徒相授”的培养模式,中医数量没有达到规模效益。

    专栏2     邓州市周边中医事业概述
南阳市:自2002年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南阳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南阳市中医院为三级三甲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中药企业13家,龙头企业宛西制药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中国中药企业50强;南阳医专、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开设中医药健康人才培养,年招生5000人。
十堰市:十堰市中医院为三级三甲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内设有肝病、中医药、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刀医学等研究所;市人民医院拥有国家中药(肿瘤)药理三级实验室;医药企业16家,以中药饮片、制剂、提取为主。
中医药产业链尚未形成。中医养生、保健、预防、康复、养老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药以其源于自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而备受世界各国人民欢迎。邓州市在中医药相关的医疗医护人才培养、机构建设、药品研发、量化生产方面还处于独立发展、各处一隅的阶段,产业链建设尚属谋划阶段。

    四、面临的形势及挑战

    (一)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加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公立医院攻坚改革提出新任务

    公立医院改革有待深化,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外部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有待改善,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健全,公立医院资源占比偏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城乡居民健康面临新需求

    由于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同时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到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4.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98%;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约20.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27%)。未来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对儿科、母婴保健、生殖健康、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的医疗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对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能力和水平的期望也会越来越高。

    (四)作为丹江口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2012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邓州、十堰、安康、汉中、商洛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明确在确保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的同时,优先支持规划范围内的县市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邓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随着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便利的可达性为引进先进医疗集团、医药制造企业、中药材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智慧医疗”快速兴起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引发了“智慧医疗”的快速兴起,在“智慧医疗”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这些均为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章    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基本市情,着眼未来发展,坚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领卫生事业发展,推动邓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以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至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指导思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邓州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均等化进程。

    依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邓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医疗卫生事业应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加速发展,在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优质服务均等化。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医疗服务优质化,充分调动医药卫生工作者的积极性,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坚持专科建设互补性发展、实现区域协同共赢。根据邓州市优势专科基础,大力促进与国内外知名医院联合建立特色专科,引进先进检查设备,开展与毗邻城市差异化的特色专科医院建设,增强邓州市医疗卫生行业在丹江口库区区域的竞争力。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对卫生投入,促进有序竞争,推进公立与民营、医疗与预防、中医与西医、高端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障的协调发展。

    ——加强资源调整、系统整合。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调整,盘活存量、发展增量、优化结构、补齐短板、协调发展,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合作共享,提高医疗卫生系统的协调性。

    ——坚持中西医并重。制定扶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为人民健康服务。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0年,建立起覆盖丹江口区域与邓州市毗邻地区的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实现区域内卫生资源共享目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与基本医保制度相衔接、结构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具体目标

    创建1所三级综合医院,新建1-2所二级综合医院,创建2-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建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等专科疾病诊疗医院;加强妇幼保健院建设;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专科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疾病诊疗中心。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孕妇死亡率控制在13/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52张,其中非公立医疗机构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达到1.5张;执业(助理)医师总量提高到每千常住人口2人,注册护士总量提高到每千常住人口2.4人,公共卫生人员达到每千常住人口0.6人,全科医师达到每万常住人口2人。

    第三章    工作重点和任务

    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优化医疗机构设置、卫生人才建设、促进重点专科建设及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全民健康及健康产业发展、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卫生人才、卫生科技、卫生信息化的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和提升卫生发展的硬基础和软实力,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升卫生强市建设水平。

    一、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打造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高地

    (一)市级医疗机构建设

    1.机构建设。实施举措:迁建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并提升等级,市第二人民医院提升为二级综合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提升为以专科为主的二级综合医院并实施整体迁建;新建市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立市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使社会办医院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

    预期目标:到2020年,市区内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4所二级综合医院、2所二级以上中医院、1所二级妇幼保健院、1所二级儿童医院、1所二级精神卫生专科医院、1所二级以上骨科医院和3-4所二级以上其他专科医疗机构。

    2.重点专科建设。在邓州市中心医院建立北京复兴医院宫腔镜诊疗中心邓州分中心;与武汉亚心医院协作,建立邓州市心脏(内科)中心,打造豫西南知名的心内科;巩固提高人民医院省级重点专科肾病、内分泌科建设;与北京市肛肠医院协作,建立市人民医院肛肠专科,成为豫西南肛肠病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建立生殖医学中心、女性盆底功能康复中心。在市级医疗机构中筛选2-3个优势专科申报省级重点专科。社会办医打造中医特色专科、骨伤专科和老年病诊疗与护理等专科品牌。

    专栏3    “十三五”期间市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库

    邓州市儿童医院

    新建,属于市中心医院附属童儿医院

    邓州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

    新建且与市三院整体迁建合并建设

    市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

    新建

    邓州市人民医院

    迁建到新址,建立与北京市肛肠医院协作的肛肠专科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迁建到新址并提升等级,建立生殖医学中心,女性盆底功能康复中心

    邓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扩建并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

    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提升为以专科为主的二级综合医院并实施整体迁建

    邓州市中心医院

    建立与武汉亚心医院协作的邓州市心脏(内科)中心和与北京复兴医院协作的宫腔镜诊疗分中心

    社会办医院

    建设1所二级或以上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医院、1所二级骨科医院和3-4所其他专科医院,打造中医特色专科、骨伤专科和老年病诊疗、护理与医养结合等专科品牌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对桑庄镇、陶营乡、裴营乡、文渠乡、龙堰乡、腰店乡、张楼乡、林扒镇、构林镇、张村镇、刘集镇、穰东镇等12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实行标准化建设;对现有的湍河、花洲和古城3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异地新建,新建湍北新区、产业聚集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规范606个村卫生室,其中50%的村卫生室达到示范化标准。新增15-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

    实施举措:扩建市疾控中心、建成市卫生监督执法所、120急救指挥中心、妇幼保健院新址和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成市消毒供应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以120急救指挥中心为龙头,建立完善急救网络。依托城乡医院,巩固健全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4个标准急救站,新建汲滩、构林、林扒、张村、穰东、赵集等乡镇中心卫生院标准急救站。

    预期目标:到2020年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执法监督所、市妇幼保健院和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基础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消毒供应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满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需求;建立健全120急救网络,建成全市联网联动、运转协调、反应迅捷、机制顺畅的医疗急救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城乡各地。

    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按照“调整结构、能级对应、有保有控、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配置全市卫生资源标准,整体上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人力资源质量和素质。

    (一)床位配置

    预期目标: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控制在5.52张。其中,市办公立医院床位数2.67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张,其他公立医院床位数0.15张,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床位数1.5张。按全市常住人口180万(规划人口200万)测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9936张,需新增床位3516张。

          

    2015年现状

    2020年目标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3.67

    5.52

    指导性

      其中:公立医院

    1.89

    2.67

    指导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39

    1.2

    指导性

            其他公立医院

    0.14

    0.15

    指导性

            社会办医院

    0.3

    1.5

    指导性

    实施举措:已经获批的《邓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对邓州市医疗卫生用地进行了部分调整,结合规划医疗用地调整,至2020年将对以下7家医院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以完成规划医疗床位建设目标。涉及医院为:邓州市中心医院、邓州市人民医院、邓州市中医院、邓州市妇幼保健院、邓州市第二、三人民医院、邓州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

    专栏4:床位配置改扩建项目

    机构名称

    机构类型

    在建和待建项目

    2020年规划核准床位

    邓州市中心医院

    综合

    附属儿童医院建设

    1200

    邓州市人民医院

    综合

    整体迁建到湍北新区

    1200

    邓州市中医院

    中医

    整体迁建到新址

    1000

    邓州市妇幼保健院

    妇产儿童专科

    综合业务楼、湍北新院区建设

    500

    邓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综合

    扩建

    200

    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综合

    整体迁建

    400

    邓州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

    精神专科

    与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合并建设

    300

    (二)人才培养

    实施举措:开展医联体对口支援,双向培育医疗卫生人才;以职业教育学院为基地,培养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通过引进、招聘等多种方式引进卫生人才,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构建城乡均衡发展的用人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执法所、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编制实行标准化配置。

    预期目标:到2020年末,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总数达到3600人,每千常住人口2.0人,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320人,每千常住人口数为2.4人,医护比达到1:1.2。(高于《河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对邓州市的目标:每千人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1.75人)

    全市公共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080人,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为0.6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2.0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达到1.5/每万人口;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员达到1/每万人口;卫生监督机构编制人数按照1/每万人口配置;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专业人员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不低于2.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精神卫生防治人员。

    卫生人才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市直医疗单位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4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20%以上。

          

    2015年现状

    2020年目标

    指标性质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

    1.1

    2.0

    指导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人)

    1.25

    2.4

    指导性

    三、名医品牌带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实施举措

    1.宣传科普中医科学,塑造名中医品牌。建成中医院新址并投入使用,建立张仲景展览馆,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仲景国医堂。

    以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国医大师唐祖宣为学科带头人,发挥名中医效应,依托唐祖宣学术研究室,推广唐祖宣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理论,加强中医药知识传播、特色技术指导、中医精神传承。

    挖掘中医流派,开展推介名中医活动,促进中医人才建设。

    2.培育典型,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以邓州市中医院较为有影响力的血管病、中医肝病、中风、脾胃病、肛肠科以及构林镇中心卫生院的疼痛科、汲滩镇中心卫生院的针灸理疗科等中医专科为培育重点,逐步推广中医药技术。定期组织开展全市“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培训班”、“中医保健技师培训班”等。

    中西医结合,在中成药研发、中西医技术融合方面探索推动中医事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3.产业化带动,推动邓州市特色中医药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张仲景为宣传形象,以中医药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逐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布局,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养生园区与现代养生服务业有机融合。最终打造“名医文化为主”的“养生邓州”品牌和邓州市特色中医药服务体系。

    (二)预期目标

    2020年,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建成“国医堂”中医综合服务区。实现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传统服务项目普及,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牌形成,并以此带动全市中医特色服务机构发展。

    专题5:国医堂项目启动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6年8月-11月)
制定国医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框架;规划场地、购置设备、培训人员。
   (二)分批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2018年)
    1.第一阶段:试点阶段
2016年10月-2017年3月,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乡镇卫生院建成国医堂。
2.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
2017年4月-2018年12月,全市所有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
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业务量占全市医疗服务总量的30%以上,示范门诊流派特色技术诊治有效率达80%以上;全市中医师达到800人,名中医40人;建设5-10个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区,建立“治未病”服务项目和技术标准化体系,打造中医药强市。

    四、产业化推进,促进健康保健事业发展

    (一)实施举措

    1.建立医疗集团,发展养老健康产业。通过培育邓州市名牌医院,构建医疗集团,或引入知名医疗保健集团,统一服务标准,严控服务质量,建立医疗、保健、康复、家庭护理、科研教学和交流于一体的健康产业系统。

    以邓州市现有护理类医院为基础,发展一批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医养结合方式的养老机构发展,制定机构相关人员的上岗标准,产业化发展;借助市公立医院的专业医疗资源,增加康复、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增值性养老服务,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推动养老健康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2.对接市场化需求,延伸妇幼保健下游产业。结合妇幼保健院的医疗保健优势,在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适应邓州市市场需求,建立月子中心,产后保健康复中心、儿童保健中心等机构,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妇幼保健产业。鼓励专业化妇幼保健、护理康复企业进入邓州市妇幼保健市场,提高市场活力。依托邓州市职业教育学院,设立护理专业,培养高品质产妇护理、月嫂、育儿师等专业技师,保障妇幼产业服务质量。

    3.初步构建中医药保健产业链。以中医医师、技师培养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建设为根本,鼓励中医院自主研发特效药,申请专利,与医药生产企业签约生产。以中医养生为主题,把中医养生保健作为我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主导,与旅游、文化、食品、贸易、养生康复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把“养生邓州”作为城市品牌传播。

    (二)预期目标

    2020年,初步形成以中医养生、康复、孕产妇保健服务、老年护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打造以养生保健业和养生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健康服务业、健康产业和产品生产经营、消费体验区等“养生邓州”品牌,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五、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网+式医疗体系

    (一)实施举措

    1.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整合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资源和业务协同,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邓州市政务网,逐步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丹江口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共享。

    2.稳步推进居民健康卡的普及应用。加快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医院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为居民发放与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相关联的健康卡,实现居民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的普及与应用。

    3.数字化医疗机构建设。拓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完善远程门诊系统,为市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建立区域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并可与北京、上海等专家在网络上实现远程面对面交流,使我市广大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北京、上海等地专家的一流诊疗技术。

    (二)预期目标

    2020年,建成市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市级医院实现信息化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率100%,与省内三级医院卫生信息互通率100%,省外三级医院卫生信息互通率90%,二级医院与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远程医疗、双向诊疗和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市级有关部门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落实本规划的各项工作,把发展卫生计生事业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细化各项措施,建立健全卫生改革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指导、督查和考核,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严格重大卫生建设发展项目审查制度,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逐步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强化卫生规划的约束力。建立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对规划执行进度进行定期督查,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执行力。

    二、政府投入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卫生的投入责任,建立和完善卫生公共财政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5%以上。

    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新增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重点支持卫生基础性重要设施、中医药发展、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和卫生民生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政府卫生投入的各项政策,制订出台适合本市的政府卫生投入实施办法,确保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助经费、公立医院补助经费的落实到位。

    建立并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加强卫生财政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各项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改革创新

    创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医疗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落实工作措施,积极推行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合理用药,对群众公示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和药价,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不断完善服务流程,让病人既能方便快捷舒心看病就诊,又能享有知情权、自主权,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培训和医风医德教育,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始终把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合作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四、监督评价

    (一)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市政府要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价,建立区域卫生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努力形成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良好工作,确保各项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落到实处。及时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有序发展、合理配置、结构优化。

    (二)严格规划实施

    所有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设置与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程序,严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分级备案和公示制度,新增床位后达到或超过1500张床以上公立医院,其床增加须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备案(中医类医院同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超过1200张床以上的公立医院,其床位增加须报省卫生计生委备案。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等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等审批和财政资金安排。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